查看原文
其他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8-01-19 信贷人必看 信贷风险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


个人信贷业务因其资本占用少、回报率高的特点成为各商业银行的发展重点,从包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在内的个人消费性贷款到以扶持小微企业经营发展为目标的个人经营性贷款,无论是贷款品种的日益丰富还是贷款规模的不断攀升,都标志着个人信贷业务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个人信贷的风险管理仍没有形成独立的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随着个人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风险也日益暴露。尤其是近几年,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出现了区域性风险加剧、行业性风险突出并蔓延、房地产市场分化潜在系统性风险增加的情况,各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呈现整体上升的态势,个人信贷风险已成为信贷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重大不利因素,严重影响各大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虽然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但商业银行完全可以运用科学、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策略来控制和化解风险。本文从外部形势和政策原因、银行内部原因、借款人原因三方面分析了个人信贷的风险原因,并提出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外部形势和政策原因


01

经济周期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下行以及中国经济进入到“三期叠加”的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在此过程中受到了严重影响。银行业不良贷款额连续攀升,信用风险事件频发,利润急剧下降,拨备覆盖率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其中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形势也极为严峻。


首先,经济增长与资产不良率负相关。不同经济周期阶段与资产质量变化有很强的相关性,经济环境变化是决定客户违约率的最重要变量。其次,因为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和理性预期的存在,使银行信贷业务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通常来看,在经济繁荣期,货币供应提速、信贷投放增加,借款人偿付能力因充裕的流动性而有所增强,但持续宽松的环境导致过度负债,或者使失去实际用途支撑的信贷资金流入资产交易环节,最终导致信贷收紧后资金链承压甚至断裂,为银行资产质量埋下重大的隐患;当经济开始下行,企业经营恶化、个人及家庭收入减少,借款人偿付能力不足,其利息负担和降息预期也会降低其偿付意愿。利率调整滞后于宏观经济变化,使偿债能力与负债成本发生偏离,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形成压力。个人贷款业务的快速扩张为当前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和风险管理承压埋下了隐患。


综上所述,当前个人信贷不良率上升,整体资产质量下降是宏观经济调整的结果,是符合经济周期运行规律的正常现象。在现在所处的经济周期阶段,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要辩证处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要控制贷款规模和调整贷款结构。


02

信贷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首先,目前我国没有单独针对信贷业务的法律,更不用说针对个人信贷业务的法律。目前,个人信贷业务相关的法律体系只是各类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信贷业务的规定的简单累加,无法满足个人信贷业务系统性、专业性和复杂性的要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运作中主要依据的法律有《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担保法》、《物权法》、《合同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等。相关的部门规章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授信、授权管理暂行办法》等等。《贷款通则》作为个人信贷业务规范的核心准则只是部门规章,无法统筹其他法律法规共同发挥作用,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创新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的支撑,已成为制约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的瓶颈。


其次、微观信贷法律制度不健全。对于信贷业务涉及的某些重要法律制度也缺少较为完善的规定。例如:合同告知义务等。司法解释和法律修订等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社会热议的夫妻共同债务为例,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统计,近年来借贷纠纷案件逐年高发,各地法院对认定“夫妻共同债务”的标准仍有差异。而对于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而言,若借款人贷款被判定非夫妻共同债务,银行主张债权和资产保全的难度就会加大,不良贷款损失就可能增加。


03

我国信用体系的不完善


相比较美国征信体系的完善性,我国信用体系仍处于一种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商业银行对于借款人及家庭的收支和财务情况只能是通过借款人提供的收入证明、纳税记录、社保缴纳等资料获取,对借款人过往的信用记录仅仅是通过人行征信记录、法院执行信息进行判断,小微企业经营信息也仅能查询工商信息。而对于借款人在公安系统是否存在违法违规事项,在电力、电信、自来水、天然气等系统是否存在缴费欠款,是否存在民间借贷等情况银行均未能详实的获取到。使商业银行对个人收支、财务、信誉等情况都缺乏有效核实、跟踪和监控的手段。另外,也因为借款人恶意逃废债产生的不良信用信息影响的局限性,使得借款人违约成本相对较低,借款人还款意愿风险加大,容易产生违约风险。居民快速提高的商品意识、金融意识和落后的信用意识的矛盾性凸显,信用体系不完善成为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之一。


04

同业市场竞争


个人信贷业务作为银行未来的核心利润点,已成为各家银行必争之地。有限的信贷需求,众多的银行机构,趋同的信贷产品,使个人信贷业务的市场竞争显得尤为激烈。在这种竞争压力下,就形成了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将很多风险控制要求卡在底线上,使个人信贷业务风险加大。银行本可以通过自身的授信要求或者差异化定价来避免或者控制这部分风险,但在实际业务中,却受制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很难实现。其中特别是二手房按揭业务,因为房产中介是银行主要的二手房业务获客渠道,大型合规的房产中介基本与所有银行都有合作关系,在产品趋同的情况下中介会通过放款效率和流程便利程度来选择合作机构,但如果银行本身的首付要求高、利率要求高、资料要求复杂、审核通过率低的话,中介出于其销售的目的,会倾向于不与这类银行合作,银行就会彻底合作渠道和部分市场。依靠执行低的风险控制要求去实现业务的快速扩张给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带来了潜在风险。


二、银行内部因素


无论是经济周期还是信用体系建设,上述的外部形式和政策原因都是银行的共性问题,在个人信贷风险管理中更应该关注银行的内部因素。


1组织架构不完善


支行的个人信贷业务发展战略、业务布局都应该在支行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决定,而不是盲目的按照总行的要求。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抵押贷款市场有限,就全力推动弱担保贷款,不细致分析行业特征,符合授信条件的就受理,不考虑后续市场成熟度、政策制度和信用环境对催清收工作的影响。比如:联保互保等有效降低借款人个体风险的担保方式,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却形成了更为严重的集群风险,而发生风险后有效处置的手段却不足。在实际业务中,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同程度的被忽视,个人信贷业务发展就围绕着“考核”、“费用”和“创利”。


2员工问题


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问题也是一方面原因。银行客户经理趋于年轻化,年轻除了代表着活力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经验的缺失和知识的不足。负责业务开发和贷前调查的客户经理团队很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入职的。并且因为人员不足,很多基本还没有经过培训就直接开始协助业务操作,边干边学,甚至倾向“作坊式”师傅带徒弟的学习模式。作为负责客户准入甄别、合同文本签署等工作的业务人员,不说了解客户经营的行业特点,对《合同法》、《担保法》、《物权法》也都一无所知。面对客户代坐在身边的配偶签字视若无睹、面对客户从别处拉来的冒充库存无从识别,面对未达到表决通过的股东份额的股东会决议茫然无知等等这些都是员工素质达不到业务要求的案例。负责贷款审批环节的员工年龄会相对大一些,对工作经验也有较高的要求,但也同样存在着对于客户经营行业了解不够全面,风险预判能力偏弱的现象。


三、借款人的原因


1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不足


借款人还款能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受经济增速放缓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很多受到冲击行业的借款人经营情况恶化、收入减少,直接导致无力偿还贷款;上下游企业资金链断裂,应收账款未能按时收回;资金外借未能按时收回;替他人担保导致资产查封等等。


2借款人道德风险


借款人以不归还贷款为目的向银行申请借款,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从银行骗取其根本无力偿还或超出其偿还能力的贷款,使银行信贷资产蒙受严重损失。常见的手段有:伪造身份、伪造收入、伪造资产、重复抵押、外逃、转移资产等等。


3个人信用意识淡薄


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经尖锐的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可见我国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和信用机制的落实已经成为国际国内极为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导致了国民的信用意识淡薄,加之法制的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失信处罚机制,违约成本低,是借款人并不关注自己的信用记录,也不在意自己的失信行为。形成了有还款能力的借款人不按时履行还款义务或者出现逃废债的行为,成为我们常说的“老赖”。有还款能力的借款人的失信行为对银行的信贷资产安全形成极大的威胁。


四、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1信用管理方面的对策


商业银行应加强客户信用管理手段,优化个人信用评级系统。 针对我国缺少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而借款人的信用意识又比较单薄,首先应建立分行内部客户信用档案。除现有的个人贷款系统外,再设计一个数据库将拒贷业务的核心要素(包括但不限于借款人及配偶姓名、抵押物信息、企业信息、拒贷原因等)、贷后检查记录、监测记录、催清收记录等信息录入,与个贷系统的信息合并形成客户信用档案。通过这个信用档案,可以获知贷款从申请我行贷款到贷款结清或者到查询时点的全部痕迹信息,用以综合评判客户信用,及时形成风险预警,及时调整授信方案;还可以通过信用档案发现该经营主体和抵押房产是否


曾经以其他借款主体申请过贷款被拒以及被拒原因,规避高风险客户借名申请借款。


内部的信用档案信息是有限的,还要着手搭建外部信用管理合作平台,这项工作难度要大一些,需要长期的过程。首先与信用卡部门建立合作,将信用卡的消费记录和消费习惯通过合理设计融入个人贷款业务的客户信用评价系统评分中,并且对于连续数月基本全额透支的客户直接生成预警,从既往案例看,大额透支信用卡是客户资金周转出现问题的最先采取的手段。进一步尝试沟通包含大量客户信息的公安、税务、保险、公共事业等部门,能否对银行开通查询权限,是否能通过系统密钥等形式共享信息,可以第一时间反映除客户是否涉案、收入和生活习惯是否发生重大变化等等。


虽然有些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中已经使用了个人信用评级系统,但受限于获取信息的全面性和权威性问题,同时评分的指标选择和分值设定等环节的合理性还需要不断审视和调整。银行应该对现有使用个人信用评级系统审批通过的贷款进行追踪,通过对这类贷款的逾期和不良的数据分析,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信贷管理制度方面的对策


商业银行需要完善关于信贷风险的全流程管理制度,让各级分支机构、信贷工作人员都能在贷前、贷中和贷后的每个环节做到尽职尽责,同时应根据定性和定量的原则设计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明确奖惩措施,调动全员信贷工作的积极性和谨慎性。构建信贷风险管理流程的一整套监督机制,对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不良贷款及时清收方案等书面报告,都应由相关上级部门随机检查后核实,必要时可以采取现场检查,及早发现并处理管理漏洞。整个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中,特别要注重贷后的检查管理。贷后检查要具有针对性,对于经常出现贷款违约问题的区域、行业、客户以及信贷产品,应制定合理的检查计划,适当增加贷款覆盖面和检查频率。针对产能过剩的行业和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客户、集团客户、中小企业客户、互助联保、重组兼并类型的客户和针对反腐牵连的客户等存在特殊经营风险的借款企业,都应是贷后检查的关键对象,而且对于信贷风险较高的客户,应由有关领导直接执行贷后检查及识别处理风险的工作。


3产品研发方面的对策


 为解决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中因产品同质化而造成的市场倒逼的风险管理水平的下降,可考虑针对学生群体进行产品研发,扩大开发低风险客群,冲抵个人信贷业务整体风险。


当前,商业银行很多问题都是由于风险管理卡底线造成的,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由银行数目多,产品同质化严重和有限的个人信贷业务需求等因素共同形成了中国个人信贷业务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局面。在市场竞争的逼迫下,各家银行彼此观望,风险管理要求趋于卡在底线,使银行个人信贷风险明显增加。银行的数量和个人信贷市场的需求都不是一家商业银行可以决定的,要摆脱市场竞争对风险管理的制约,就要从改变产品同质化这一方面着手。


随着多年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个人信贷产品已经非常丰富。无论是从用途看,个人经营性贷款、汽车消费、综合消费、房屋按揭、配套车位按揭等,还是从担保方式看动产抵押、不动产抵押、存款质押、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联保互保、互助基金等,产品设计已然非常丰富。从笔者看来,目前只有一个明显的空白——学生群体。目前还没有官方的调查数据说明我国大学生信贷需求总额有多大,但从越来越多的针对学生的网络贷款公司或平台出现,以及最近引起高度关注的“裸条”等案例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信贷需求是非常大的。


目前创业与消费是大学生的两大主要信贷需求。据网络数据统计,2017年的大学毕业生中有高达22%的学生的选择了创业,其中一大部分缺少创业启动资金。除了创业,消费增长也是大学生贷款需求的原因,大学生群体网购占比逐年升高。而促生越来越多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借款平台或者其他金融组织的原因,就是规模越来越大的大学生借贷需求得不到银行这种规范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和满足。从这点看,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信贷产品的研发不仅是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是银行保护和支持学生群体,履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的需要。另外,根据某征信机构的针对大学生毕业 5 年后的调研薪资数据,以上海重点院校为样本,大学生毕业5年后的薪酬情况足以负担起其在大学期间正常的信贷需求。也就是说学生群体的不是完全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只是存在期限上的不匹配。另外现有的网络平台的学生高息借贷大部分也是家长在还,与其被迫成为还款人,不如设计正规的信贷产品让家长参与到学生借贷的过程中,成为具有知情权的共同还款人或保证人。在产品具体设计上笔者能力有限没有成熟的想法,目前觉得重点院校的勤工俭学的平台或者规范的校园劳务中介,以及与电子产品销售方等学生高频消费主体合作是可以考虑的方向,需要银行研发团队在具体测算风险与收益的基础上去探索。


4人员管理方面的对策


商业银行应提高个人信贷人员风险管理综合素质,并设置个人信贷业务追责机制。目前我国不少银行在人员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员工的过度年轻化、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员工数量的不足、人员流失等等,都导致了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增加,必须全面迅速的得到解决或者控制。其中员工的过度年轻化和数量的不足,很大程度上是人员流失导致的,所以核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员工素质和人员流失两项。


要重视信贷从业人员风险管理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胜任能力,二是职业道德素质。专业胜任能力方面,银行应建立健全的信贷从业人员培训体系,针对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设置基础性和专业性的理论及实操知识,规范岗位资格考试,严格持证上岗,通过例会交流、资格考试、网络课堂、知识竞赛等等格考试,严格持证上岗,通过例会交流、资格考试、网络课堂、知识竞赛等等种种形式促进信贷人员理论知识提高及理论的实践运用能力。提高信贷人员对信贷政策的把握, 提高信贷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及风险识别、预警和控制的能力。职业道德素质方面,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是形成银行个人信贷风险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信贷人员在经办具体信贷业务时,是否尽职,是否客观、真实、完整的反映问题,对一笔贷款的风险识别和评估非常关键。银行开展长期、持续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案例分享、警示教育等等手段引导员工认识到道德风险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并通过家访、座谈等形式全面了解员工收支、财务情况变化,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控制由员工生活或精神状态恶化引发的道德风险。


五、总结


在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趋势愈加明显的今天,商业银行在抓住时代机遇的同时,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银行需要积极应对各类风险。由于经营的特殊性,信贷风险将是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能激励商业银行不断进步。管理好信贷风险,通过管控不良率减少银行资产损失不仅对商业银行自身意义重大,而且对于维系金融业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是新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要求。未来,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来管控信贷业务风险,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体系,不断提升风险控制水平,建立长效监督和考核机制,以促进商业银行的长久、稳定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